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新闻中心

屠光绍:企业ESG实践需从“外化”走向“内部化”,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

文章来源:华表生态资源交易平台 发布时间:2025-09-22 10:41:44 浏览次数:30

近年来,ESG从陌生概念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的“必选项”,但其实践仍停留在“表面功夫”阶段。如何让ESG真正融入企业血脉?在近期一场行业论坛上,屠光绍以“从外到内:企业ESG发展的重要进程”为题,系统阐释了ESG内部化的内涵、动因与实施路径,引发广泛关注。

ESG内部化:从边缘事务核心战略

屠光绍指出,企业ESG实践历经三个阶段:理念普及、外部驱动的社会责任行动,以及当前的“内部化”阶段。他强调,内部化并非简单地将ESG纳入企业活动,而是要求其成为经营发展的“基因”——从战略布局到执行层面,贯穿资产配置、风险管理、人才管理等全链条,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。

“过去,企业做公益、建希望小学是善举,但属于经营活动之外的‘附加项’;而内部化要求ESG与主营业务深度融合,例如制造业通过绿色技术转型降低碳排放,既履行环境责任,又提升长期竞争力。”屠光绍以具体案例对比,揭示内部化的本质是“从‘两套系统并行’到‘一体化融合’”。

为何必须内部化?三大动因迫在眉睫

宏观层面: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命题
全球变暖加剧(如今年中国多地高温突破37℃)警示,传统经济学忽视的生态、气候等外部性因素已成为制约人类生存的关键变量。屠光绍呼吁建立“可持续发展经济学”,将ESG纳入经济系统,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,其经营活动必须回应这一转型要求。

利益相关者:用脚投票倒逼变革
股东与投资者、客户及员工等群体愈发关注企业可持续性。屠光绍指出,当投资人将ESG指标纳入决策、消费者优先选择绿色产品时,企业若忽视ESG,将直接面临资本撤离与市场萎缩的风险。

企业自身:长期竞争力的必答题
ESG正重塑企业成本、收益与风险结构。例如,高耗能企业若未提前布局低碳技术,未来可能因碳关税政策丧失国际市场。屠光绍直言:“ESG不再是‘可选项’,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‘必答题’。”

如何推进内部化?需政策、基建与金融协同发力

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
政府需通过碳市场、税收优惠等机制,将环境成本内部化。屠光绍以碳交易为例:“当企业需为超额排放付费时,绿色技术投资将从‘成本项’转为‘收益项’。”

标准化基建夯实基础
针对ESG信息披露“漂绿”乱象,他强调统一标准的重要性。目前,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(ISSB)与国内财政部、交易所正推动披露规则从“自愿”向“强制”过渡,同时引入“双重重要性原则”,要求企业同时披露社会影响与财务关联性。

金融资源定向倾斜
随着绿色贷款、ESG基金等金融工具扩容,践行ESG的企业将获得更低融资成本与更高市场估值。屠光绍预测:“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源的良性循环,将加速ESG从‘理念’落地为‘生产力’。”

内部化非一日之功,但势在必行

屠光绍坦言,ESG内部化是一场“渐进式革命”,需企业摒弃短期思维,在战略、管理与执行层面系统变革。他呼吁:“唯有将可持续发展融入‘骨髓’,企业方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赢得先机,真正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。”